中心介绍

实验动物中心介绍:        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前身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测试中心实验动物平台,是清华大学“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校级科研条件平台,归属实验室管理处领导,依托生命科学学院建设于200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面向全校开放的实验动物研究平台。2013年11月6日,经批准正式建制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中心具有《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和《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通过了AAALAC国际认证和CNAS实验动物机构认可,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市实验动物行业协会先进集体。         中心采用“独立运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有偿服务”的运行模式。中心主任负责中心的发展规划,实验动物使用和管理委员会(IACUC)指导动物中心所有实验动物工作,中心平台主管负责相应平台的日常工作。中心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保障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安全,提供符合实验动物福利的生存环境,为实验动物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保护环境,保障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 中心致力于为研究人员提供专业的实验动物技术支撑和培训,促进符合实验动物福利要求的人道的护理和使用。在《清华大学实验动物研究及使用计划》(Animal Protocol)的填写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审查,认真执行批准后监督管理,共同促进实验动物使用的最佳化,保障实验人员获得一致和可靠的实验数据。         中心一期(西北门西侧)于2009年9月起正式投入使用(2021年6月重新装修后使用),总建筑面积近2900平方米,配置有6966个小鼠独立通气笼位(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IVC)、2268个ABSL-2感染性小鼠IVC、468个大鼠IVC、36个兔开放式笼位及100个雪貂笼位。         中心二期(生物医学馆地下四层U4)于2019年12月起正式投入启用,总建筑面积近4900平方米,配置有40000余个小鼠IVC。         中心下设5个子平台,分别是实验动物饲养平台、生物净化与转基因平台、实验动物福利与质量保障平台、 小鼠代管及表型分析平台和设施维护维修平台。已有仪器设备包括病理组织包埋机、脱水机和自动染色封片机、冷冻切片机及图像采集系统、4套显微注射系统、160kV和225kV X-Ray辐射仪各1台、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Lumina III、Micro-CT/Spectrum 3D影像系统、小动物能量代谢测试分析系统、小动物活体体脂EchoMRI成分分析仪以及多种行为学范式相关表型分析设备等。

实验动物专业技术服务体系:         通过10年发展,已经建立了高质量的实验动物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岗位证书》培训、屏障设施使用理论及实操培训(每周至少一次)、常规实验技术基础系列培训(每两周一次)、一对一的特殊手术技术培训(根据预约情况决定)、ABSL-2理论及实操培训(每两周一次)等,除此之外,还有实验动物福利、胚胎操作、遗传修饰小鼠繁育、动物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trouble shooting)等专题性培训以及动物表型分析相关仪器上机培训等多项具有针对性培训。实验动物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基本的病理组织切片染色服务、Cas9 KO/KI/cKO小鼠制作、生物净化、利用IVF挽救不能繁育的小鼠和快速扩大繁殖、附睾运输、卵巢移植、胚胎/精子冷冻、小鼠代管等20余项。

典型研究成果或者支撑的重大项目介绍:         服务于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医学院、药学院、化学院、航天航空学院、材料学院等校内多个院系。在养小鼠40000余笼,保存4700余种小鼠品系,年制作基因修饰小鼠300余种。每年支撑全校师生发表了多篇科研成果,如《Cell》、《Nature》、《Science》、《Immunity》、《Neuron》等。

实验动物中心负责人     第三届2019-2022年:     中心主任:王宏伟     常务副主任:常在     副主任:谢忠忱     第二届2016-2019年:     主任:王宏伟     常务副主任:常在     第一届2013-2016年:     中心主任:施一公     常务副主任:常在

实验动物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     主任:     祁海(医学院)     委员:     王一国(生命学院)、熊巍(生命学院)、张永辉(药学院)、张敬仁(医学院)、胡小玉(医学院)、姚骏(生命学院)、董忠军(医学院)、贾怡昌(医学院)、程功(医学院)、江永亨(实验室与设备处)、李静(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公共成员)、荣瑞章(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