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中心介绍 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简称“中心”)坐落在北京海淀区美丽的清华园中,位于校园西北角,毗邻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和药学院。中心始建于2008年,于2009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隶属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测试中心实验动物平台,是清华大学“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校级科研条件支撑平台之一,也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设施(清华基地) 的重要科研条件支撑平台之一。2013年11月6日,经批准正式建制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心在学校实验室管理处的领导下,依托生命科学学院建设和运行。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发展,目前中心设施总建筑面积约7 800 ㎡,包括一期和二期两个综合性实验动物研究设施。一期设施位于学校西北门内西侧,由教学楼改建而成,建筑面积约2 900 ㎡,于2009年9月启用,2021年6月重新改造后再次投入运行。二期设施位于生物医学馆地下U4 ,于2019年12月正式投入启用,建筑面积约4 900 ㎡。 中心采用“独立运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有偿服务”的运行模式,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保障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安全,提供符合实验动物福利的生存环境,同时保护环境,保障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致力于为校内外用户提供7×24 h全方位、高质量的开放服务,为助力科研和教学,支撑创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中心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实验动物行业协会先进集体称号,并立足北京,辐射全国,为国内众多相关单位提供人员培训、参观调研和技术咨询等服务。
1 设施硬件条件 中心一期动物设施配置约8 262个小鼠独立通风笼具(individual ventilated cages,IVC)笼位、576个大鼠IVC笼位、1 620个动物生物安全二级(animal biosafety level-2,ABSL-2)小鼠IVC笼位,以及150个普通级兔和雪貂笼位。 中心二期动物设施包括南北两个屏障环境设施和一个中央洗消区,采用集中送排风系统,配置41 200个小鼠IVC笼位,并全部配置了进口自动饮水设备。洗消区装备有2套进口隧道式笼盒自动清洗、脏垫料收集和新垫料填充系统,1台步入式自动清洗机,6台3 m³高温高压灭菌柜和2台大型过氧化氢蒸汽灭菌传递舱、工业洗衣机和烘干机等先进设备。 中心拥有983台/套先进专业仪器设备,包括徕卡全套病理组织制片及图像采集系统、显微注射系统、X-线辐射仪、Micro-CT/Spectrum 3D影像系统、TSE小动物能量代谢测试分析系统、EchoMRI小动物活体体脂成分分析仪等,资产总值约1.5亿元。同时拥有小动物感知觉、运动功能、情绪、社交、节律、学习认知功能、抑郁症模型制备等20多种行为学表型测试设备和多种模式分析软件,为免疫学、发育生物学、肿瘤生物学、能量代谢、神经科学等生物医药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提供重要支撑。 2 质量控制体系 中心于2014年和2017年连续两次通过了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可委员会(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AAALAC)认证(2020年5月28日正式退出AAALAC国际认证程序),2022年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实验动物机构认可,在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福利伦理管理和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
中心成立伊始即建立了实验动物使用与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核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批实验动物使用申请,审查实验动物福利伦理,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
中心建立并逐步完善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体系,涵盖动物防疫检疫、健康状况监测、动物健康护理、污染动物隔离净化、屏障环境监测、饲料垫料卫生检测、动物遗传质量检测等方面,全力保障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及生物安全。此外,中心还重视对动物及物料供应商产品的质量评估,定期对实验动物、饲料、垫料、个人防护用品及消毒产品等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进行全面考察评估,不定期进行产品质量第三方抽检,并通过全面了解、评估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售后服务保障条款以及用户体验反馈等各个方面,确保实验动物的质量和福利得到充分保障。
3 服务保障与技术支撑
中心下设实验动物饲养、设施运行与维护、生物净化与转基因、小鼠代管和表型分析,以及实验动物福利与质量保障共5个平台,提供实验动物饲养、兽医护理、动物质量控制、生物净化、基因工程小鼠制作、辅助生殖、冷冻保种、小鼠代管繁育、表型分析、模型制作、技术培训等实验动物全生命周期/体系的一系列服务保障和技术支撑。
中心免费提供实验动物精子和胚胎液氮贮存服务,现存放2000+个品系的小鼠冻存精子,300+个品系的小鼠胚胎,已逐步发展成一个小型的、条件共享的基因工程小鼠资源库,更方便地满足科研需求。
利用自主研发的“MyMice”小鼠管理软件,中心代管技术员可实现与用户远程交互,为基因工程小鼠提供包括配置繁殖笼、剪尾、编号、基因型鉴定、分笼、安乐死、采血等技术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小鼠管理效率,并进一步实现动物质量的有效控制。
4 人员配置与管理
中心现有工作人员89名,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39名,占比44%;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核心技术人员19名,占比21%。另外,动物设施日常运行维护委托专业公司管理,驻场人员配置14名。
中心对技术人员进行平台主管、组长、组员的分级管理,定期考核评聘,在技术职务评审与内部职级评定、薪酬和休假等方面,打破了唯学历和职称的用人理念,构建了全面公正、公开、透明的用人机制,率先实现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人员趋同管理。通过加强继续教育与培训,使技术人员及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平台技术服务能力同步提升。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心已经在设施规模、管理模式、技术服务体系等多个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为支撑高质量科研创新以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助力。
5 实验动物专业技术服务体系
通过10余年发展,已经建立了高质量的实验动物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岗位证书》培训、屏障设施使用理论及实操培训(每周至少一次)、常规实验技术基础系列培训(每两周一次)、一对一的特殊手术技术培训(根据预约情况决定)、ABSL-2理论及实操培训(每两周一次)等,除此之外,还有实验动物福利、胚胎操作、遗传修饰小鼠繁育、动物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trouble shooting)等专题性培训以及动物表型分析相关仪器上机培训等多项具有针对性培训。实验动物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基本的病理组织切片染色服务、Cas9 KO/KI/cKO小鼠制作、生物净化、利用IVF挽救不能繁育的小鼠和快速扩大繁殖、附睾运输、卵巢移植、胚胎/精子冷冻、小鼠代管等20余项。
6 典型研究成果或者支撑的重大项目介绍: 服务于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医学院、药学院、化学院、航天航空学院、材料学院等校内多个院系。在养小鼠40000余笼,保存6000余种小鼠品系,年制作基因修饰小鼠400余种。每年支撑全校师生发表了多篇科研成果,如《Cell》、《Nature》、《Science》、《Immunity》、《Neuron》等。
7 实验动物中心负责人 第四届2024年12月起: 中心主任:时松海 常务副主任:常在 副主任:刘苗苗 第三届2019-2024年: 中心主任:王宏伟 常务副主任:常在 副主任:谢忠忱 第二届2016-2019年: 中心主任:王宏伟 常务副主任:常在 第一届2013-2016年: 中心主任:施一公 常务副主任:常在